發布時間:2019-08-30 熱度:122
目前,在上海注冊公司都是通過一窗通進行注冊,相比之前的注冊公司時間可謂是大大縮短了,那么為什么在一窗通上注冊公司更快了呢?
1、開辦企業“一窗通”平臺如何做到開辦企業的環節減少,時間變短?
實際上,如何在現有人力資源配置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壓縮開辦企業時間,是改革規劃中始終思考的問題。以工商部門為例,自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來,隨著注冊資本認繳制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全社會的創業熱情持續高漲,據統計,商事制度改革前,2011年至2013年全市工商部門受理的各類申請數量,包括開業、變更、注銷等,年均為105.1萬件,商事制度改革后,2015年至2017年全市年均受理數量達171.8萬件,同比增加了63%。與之相對的是,隨著機構改革、人員下沉執法一線等原因,全市從事企業登記的專職干部人數由改革前的377人減少到目前的253人,人員反而減少了33%。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以各單位現有窗口人員配置,繼續采用傳統的開辦企業流程,僅僅由登記干部加班加點,很難持續滿足企業群眾提速增效的要求。
為此,我們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依托業務數據共享,對開辦企業的流程進行了創新性地再造。具體說,就是把原先申請人按先后順序依次現場向各部門提交有關申請材料的傳統辦證流程,再造為申請人通過開辦企業“一窗通”服務平臺一表填寫、一次提交數據,各部門數據同步采集、業務同步辦理、結果實時共享的并聯辦理流程,通過讓數據真正“跑起來”、“用起來”,為業務提速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窗通”依據各部門業務需要,采集和共享相關信息。一是與國家人口信息庫和本市不動產登記信息庫對接,采集企業主要成員身份證信息和企業住所房屋信息,工作人員在辦理執照時可以即時校核比對申請人填報的信息,提高了審查效率。二是在工商登記核準同時,企業的工商登記信息就通過“一窗通”實時傳送給公安、稅務和人民銀行辦理相關業務,企業在此時或許還沒領取紙質執照,但企業的登記信息已經開始流轉。同樣的,其他部門信息也會相互流轉,提高辦事效率。此外,我們的辦理進度會實時在“一窗通”上向申請人進行反饋,同時還會有短信提示,這樣申請人就可以減少環節間的等待時間,一環扣一環地辦下去。
據統計,自3月31日“一窗通”上線以來,我們從國家人口庫采集比對自然人身份信息達45.34萬條,從不動產信息庫采集不動產登記信息10.85萬條。根據各部門業務需求,工商部門通過“一窗通”向公安部門推送企業登記信息12.86萬條,向稅務部門推送企業登記信息5.59萬條。如此巨大的信息交換共享數量,在“一窗通”上線前是不可能實現的,“一窗通”實實在在地打破了部門間信息的“藩籬”,讓數據真正跑起來,實現了數據的深度應用。
3、“一窗通”平臺在開辦企業的環節上具體減少了哪幾個環節
對比以前,環節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工商部門將企業名稱預先核準、辦理營業執照合并為一個環節,企業名稱采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名稱申報“零見面”。二是公安部門取消了公章刻制許可,企業在拿到執照后即可在線選擇刻章點刻章。三是人社部門將原先的用工登記和新進人員登記合并成一個就業參保登記環節,這個環節可以全程網上辦理。
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創業型企業在設立時暫無招聘員工的需求,所以就業參保登記環節可以由企業按需在經營過程中隨時辦理,并不是開辦企業的必需環節。換句話說,企業拿到了執照、公章、發票后,就具備了基本的經營條件,因此,改革后的3個開辦企業必需環節是指辦理執照、刻制公章和申領發票。